北京时间8月2日,玻利维亚苏克雷传来捷报——第37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2025)上,中国代表队全员夺金,成功卫冕。其中,海亮高级中学(下称“海高”)学生范斯喆以全球第三的优异成绩斩获金牌。
这枚金牌是中国队卫冕成功的关键一环,也是诸暨史上第一枚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更是一所县域高中实现“三年三金”突破的纪录:2023年,海高学子史皓嘉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赛场上拿下满分金牌;2024年,这位天才少年再度满分夺金;2025年,范斯喆在信息学奥赛战场续写传奇,让海高实现 “数学+信奥” 双轨崛起,成为全国唯一连续三年输送国际奥赛金牌的县域高中。
这一耀眼的成绩不仅改写了诸暨地区国际信奥竞赛“零金牌”的历史,更以“小城逆袭”的姿态,挑战了传统竞赛教育资源高度集中于一线城市的固有格局。在AI技术驱动全球竞争的今天,海亮模式为县域基础教育如何培养拔尖人才,提供了怎样的思路?
展开剩余86%IOI的“黄金赛道”:从金牌到AI前沿的密码IOI从来不是一场简单的竞赛,它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奥赛并称全球五大中学生科学奥林匹克竞赛,更是信息学领域公认的最高级别赛事。自1989年创办以来,它像一条传送带,把全球最擅长算法与编程的中学生送往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自动驾驶的前沿。在人工智能浪潮下,它更是被赋予了这样一个身份:AI 时代的全球顶级“人才预选”。
在国内外众多顶尖科技公司的核心力量中,我们都不难发现IOI参与者的身影:OpenAI 首席科学家、主导GPT-4研发的Jakub Pachocki 曾在IOI夺得银牌;Google Brain 研究员 Marcin Andrychowicz 三度摘金,如今是强化学习领域的标杆人物;估值40亿美元、打造AI程序员Devin的公司Cognition AI甚至把团队IOI夺金的履历印在官网——这似乎被视作更能吸引投资人的信息。
同样的轨迹也出现在国内。主持开发搜狗搜索的前搜狗 CEO、百川智能创始人王小川,早在1996年就拿下IOI金牌;把激光雷达和深度学习应用到卡车和出租车的小马智行 CTO 楼天城,是2004 年金牌获得者;研发人脸识别的旷视科技创始人唐文斌、杨沐也分别在2006、2007年获得金牌。
2025年8月2日,这条“传送带”第一次把坐标定格在浙江诸暨。海亮高级中学生范斯喆在玻利维亚苏克雷的决赛现场,以全球第三名的成绩摘取金牌,也让“县中学生”再次出现在IOI的顶级榜单。
而IOI的含金量,在当下正被赋予更高价值。当世界顶尖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里浮现越来越多IOI选手的名字,海高的金牌有了更辽阔的注脚——它不再只是学校的荣誉,而是一次县域人才向全球科技生态的精准输送。
竞赛版图重构:县域校的“破壁之战”或许鲜有人把诸暨和国际奥赛金牌联系到一起。数据显示,全国近5万所高中里,只有0.6%的学校曾诞生学科奥赛世界冠军,县级市更是几乎空白。北京人大附中、上海中学、成都七中,这些“超级中学”像高耸的山脉,牢牢霸榜金牌、师资与目光的最高处。
而在2023年—2025年的短短三年间,海高连续斩获2枚IMO满分金牌、1枚IOI金牌,让格局出现变数。
2023年,史皓嘉以满分摘下IMO金牌,成为绍兴历史上的第一人;2024年,他再度满分卫冕,跻身全国仅有四人的“双满分俱乐部”,比肩“韦神”;2025年,范斯喆把IOI金牌带回诸暨,填补了这座县级市在国际信息学奥赛金牌榜的空白。海高学子连续三年登上全球顶级赛事,海高在学科竞赛领域从“陪跑”变为“领跑”。
在过去,浙江省内传统竞赛版图一向由学军中学、杭州二中以及宁波镇海中学轮流坐庄;如今,近三年海高获得五大学科竞赛国际金牌数量上超过杭州二中与宁波镇海中学,快步追赶人大附中、上海中学,成为近三年浙江国际金牌数量前列的高中。而数字背后,是“县域”二字第一次在省内竞赛版图里被放大、被正视。
“县域资源匮乏难出顶尖人才” 曾是教育界默认的共识。海高则证明,地域边界带来的差距并非不可逾越。海亮学子连续三年斩获国际竞赛的金牌并非偶然事件,而是其“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践行成果。
也正因此,竞赛版图的重构,不只是金牌数量的更迭,更是一次关于“县域也能孕育学科竞赛世界冠军”的范式迁移。
AI时代 县域校科技人才的孵化逻辑海高夺金的背后,并非偶然。它是一次教育理念的革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更是县域教育在AI时代突破边界、重塑生态的生动实践。解析海高在国际学科奥赛领域的崛起,“兴趣链、贯通体、师资网”或许是其拔尖创新人才孵化的三个关键。
“从小对数字特别敏感”的范斯喆一早便展露出在编程上天赋。四年前,还是小学生的范斯喆在电脑上敲下了第一行 C++,仅半年后就拿下市级编程比赛的一等奖,六年级又成功夺得 CSP-J 组二等奖。这份天赋的发挥,是兴趣使然,也是家庭的科学规划与学校的全力托举。
范斯喆母亲钟颖回忆择校经历时表示,与海高黄志刚教练的深入交流让他们确信,海高“因材施教”的理念能让孩子在文化课与竞赛学习中取得平衡,确保孩子始终“跑在兴趣里”,而非“被兴趣拖着跑”。
兴趣往往是微小的起点,而系统规划是能否在这场马拉松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海亮拔尖人才培养团队遵循“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制订了“一生一课表”的定制化培养方案,打造“小初高一体化”培养路径,设计出“竞赛保送、强基计划、两班三计划”等多种升学方案,为每一位像范斯喆这样的学生铺设了一条系统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成长通道。
从初中到高中的五年,海高为范斯喆量身打造了一条系统且连贯的成长之路——竞赛课被深度融入日常教学,而非简单的课后加餐;教练与学科教师共备一堂课,同一知识点在文化课里打基础,在竞赛课里升级。知识在两条轨道上并行,最终拧成一股向上的力,把范斯喆从县域少年推向世界领奖台。
与此同时,学生不仅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学竞赛领域投入更多的精力,还在文化课上配备最资深的学科教师,兼顾到文化课和竞赛学习的均衡。这也是范斯喆同学竞赛和文化课双优的重要原因。
因材施教:金牌团队助力未来人才发展而支撑这一体系运转的一大重要动力来源,是由海高打造的“金牌教练+特级教师+清北朋辈导师”师资网。史皓嘉(连续两年满分夺金)教练团队成员张小明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教练团队要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为目标,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引领着学生们探索竞赛的奥秘。
据了解,目前,海高拥有一支平均教龄15.3年专业师资队伍,由金牌教练、特级教师、北大清华等名校毕业的青年储备教练组成,金牌教练和年轻教练共30余名。值得关注的是,海高还有一个由清北毕业生组成的朋辈导师团,这群优秀的学长学姐,正用热气腾腾的亲身经历为学生提供学法指导和成长陪伴。而这种“师生朋辈”互动的师资配置,既保证了教学的专业性,又增强了育人的亲和力,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
这一模式正在一次次竞赛中得到验证,也把“县域高中也能培育世界冠军“从口号变成一张张耀眼的成绩单:2023年,在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NOIP)中,海高信奥团队有12名学生斩获一等奖;2024年,海高培养的两名学生以优异成绩进入信奥省队;同年,范斯喆在第41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CCF NOI 2024)中斩获绍兴地区唯一一块全国金牌,并入选国家集训队,提前锁定北大,后又成功入选IOI2025国家队,近期又再创新高,拿下IOI金牌。
奖牌挂于少年胸前,故事却刚刚开始。人们的视线自然就落到了“未来”——这些孩子下一步驶向何处?一组数据给出了答案:2021年至2025年,海高共有38名学生通过竞赛保送、北大数学英才计划、物理卓越计划等途径被清北录取的学生达38人。稳居绍兴首位。650分以上人数从38人增至112人,特控线上线率从289人增至409人。
这些数字,印证着海高围绕“因材施教”设置的“一体、两翼、多通道”的培养体系。一体即以高考为主体,两翼分为学科竞赛和学考综合素质评价,多通道则包含强基计划、三位一体、专项计划等。
2025年,《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探索设立以科学教育为特色的普通高中”。海高也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逐步发展成绍兴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科技高中之一,跻身浙江竞赛教育第一梯队。
当海高学子在拆解斐波那契数列时,他们也在拆解县域教育的天花板。三年三金不是终点,而是AI时代人才供给侧改革的起点——在这里,金牌是果实,也是人才版图上的一个崭新坐标。
发布于:河南省股票市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