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类选择题答题技巧
01 题型综述
一、题型介绍
二、命题方向
02 解题攻略
一、景观图类试题
二、示意图类试题
三、区域图类试题
四、剖面图类试题
03 题型进阶
04 高考练场
一、题型介绍
“以图入题”是近几年来是高考地理的显著特点,几乎是“ 题题有图,无图不成题”,除了对前面专题中对统计图表的考查之外,对考生从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重视地理图像的解读和地理问题的研究也就成为我们复习的重中之重。
二、命题方向
展开剩余92%1.能力考查
①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资料和问题要求;
②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
③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命题预测:
结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以图入题,对图像的理解成为解题的关键。最常见的图像类试题主要有:景观图类、示意图类、区域图类、剖面图类等。
一、景观图类试题
地理景观图是地理教材图像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反映地理事物外貌特征的照片素描、航片、卫片等。正确灵活地运用景观图从图像中获取知识信息,通过判断、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描述、阐释得出结论的过程体现能力立意。
1.分类:
①自然景观图(山川、河流、植被、地貌等);
②人文景观图(交通、城市、乡村、工厂等)。
2.解题步骤:
①根据景观图,确定景观图所表示的主题属于何种地理要素或要说明哪种地理现象;
②从景观图中找出标志性景观(如典型的植被、地形特征、标志性建筑等)进行空间定位;
③细心观察景观图中各地理要素的地理意义,把握区域地理特征,提取与设问相关的部分,联系有关知识分析解答。
【案例1】2024年江苏卷,考查喀斯特地貌景观特征及形成过程。
(2024·江苏·高考真题)人工智能(AI)广泛应用于场景生成,下图为“AI棱米生成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1-2小题。
1.图中最能体现喀斯特地貌景观特征的是()
A.山体格局B.水系结构C.农田分布D.村落布局
2.该景观处于()
A.石芽为主的时期B.石林为主的时期
C.峰林为主的时期D.残丘为主的时期
【答案】1.A 2.C
【解析】1.喀斯特地貌区奇峰林立,有峰丛、峰林、孤峰、残丘等,读图可知,图中较多孤峰和残丘分布,因此最能体现喀斯特地貌景观特征的是山体格局,A正确;景观图片的水系结构、农田分布和村落布局并无明显特殊之处,BCD错误。故选A。
2.石芽指可溶性岩石表面沟壑状溶蚀部分和沟间突起部分;高大石芽常高达数十米,成为石林;峰林是喀斯特地貌中高耸林立的碳酸盐岩石峰群;残丘是指准平原上残留的
二、示意图类试题
用简略的图形表示地理事象的概念和结构,或者反映地理事象的成因、规律、原理、发展演变过程等,将文字图形化、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内容简单化、静态内容动态化。是常考图形之一。
1.主要类型:过程示意图、原理示意图、关联示意图等。
2.解题技巧:
(1)过程示意图
指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常见的有我国东部雨带推移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河流径流变化示意图、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城市化过程示意图、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等。
判读技巧:①首先要明确是何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展过程;
②阅读图例或图形的纵横坐标等,注意其单位、数值大小及数值变化的方向;
③注意地理事物或现象整体发展变化趋势、阶段的划分;
④分析影响因素、阶段特点与变化,并推测未来发展趋势。
【案例3】2024年江苏卷,根据干线位置移动过程,考查天气状况的变化。
(2024·江苏·高考真题)干线是干气团与温度相近的湿气团交汇而形成的天气系统,其形成与特定下垫面有关,常引发强对流天气。下图为“河套地区某干线位置移动图”。据此完成5-6小题。
5.此次天气过程中,20时干线位置向西移动,主要是由于()
A.气压降低B.气温降低C.风向转变D.风速减小
6.推测此次天气过程引发的对流,在夜晚将()
A.稳定不变B.不断增强C.逐渐减弱D.波动变化
【答案】5.B 6.C
【解析】5. 根据定义,干线是分隔干气团与湿气团的界限,考虑到其所在的地理位置——黄土高原北部地区,我们可以合理推断,干线的西侧为干气团,而东侧则是湿气团。干线的移动方向揭示了两侧气团的势力变化:若干线向西移动,这通常意味着湿气团的势力在增强,或者干气团的势力在减弱;相反,若干线向东移动,则表明干气团的势力在增强,湿气团的势力在减弱。 观察图中干线随时间的位置变化,我们可以分析出前期的时段为白天,干线呈现出向东移动的趋势,特别是在11-14时这一时间段内,移动最为显著。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白天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地面气温逐渐升高。根据饱和水汽压与气温的正相关关系,气温的升高会导致饱和水汽压增大,但此时实际水汽压变化不大或变化较小,因此相对湿度会降低,干气团的势力相对增加,从而使得干线明显地向东移动。 题干中询问的是20时,即夜间的情况。我们可以根据白天的变化趋势进行推测:随着太阳辐射的减弱,地面开始通过辐射方式降温,气温逐渐下降。根据饱和水汽压与气温的关系,气温的降低会导致饱和水汽压减小,但此时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可能因夜晚的凝结而相对增加或保持不变,因此相对湿度会增大,湿气团的势力相对增强。这一变化会导致干线出现向西移动的趋势。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干线在白天和夜间的移动趋势,我们可以得出,在夜间20时,随着气温的下降和相对湿度的增加,湿气团的势力增强,干线因此向西移动。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在夜晚,由于地面辐射冷却,近地面温度下降,大气稳定度增加,不利于对流的发展,所以对流通常会逐渐减弱。稳定不变不符合夜晚温度变化的情况,A错误;不断增强与夜晚温度降低的实际情况不符,B错误;逐渐减弱,符合夜晚温度降低导致对流减弱的规律,C正确;波动变化不太符合夜晚温度持续降低对对流的影响,D错误。故选C。
三、区域图类试题
该类题型是地理考查重中之重,需要学生熟悉掌握中国区域地理和世界重要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知识,从图文材料中判断出区域位置,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解题步骤:①读图名;②读图例;③确定位置;④整理图文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
【案例6】2024年海南卷,根据南海区域地图,考查我国南海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2024·海南·高考真题)2020年4月,国务院批准海南省三沙市设西沙区,南沙区。西沙区人民政府驻永兴岛,南沙区人民政府驻永暑礁。图为南沙区海马滩,万安滩,曾母暗沙三岛礁位置图。据此完成12-13小题。
12.一年内,三岛礁相比()
A.曾母暗沙的太阳直射次数最多B.万安滩的昼长始终最长
C.海马滩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最大D.万安滩的昼夜长短变化最小
13.中国海警执法船在元旦期间从永暑礁出发到曾母暗沙执行公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出发地寒意正浓B.沿途礁栖生物多
C.途中北极星位于头顶D.抵达时遭遇台风天气
四、剖面图类试题
常考剖面图主要有:洋流剖面图、天气系统剖面图、地形剖面图、地质剖面图、河床剖面图等。
1.洋流剖面图
主要考查上升补偿流示意图,分析洋流形成的原因及对海洋及周边地理环境的影响。上升流主要由离岸风引起,近岸垂直方向洋流由海底上泛,带来丰富营养盐类,且洋流性质为寒流。
【案例7】2023年浙江卷,根据南半球部分海域水温分布和海水运动示意图,考查海水性质,及对周边海洋生物的影响。
(2023·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南半球部分海域水温分布和海水运动示意图。完成14-15小题。
14.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域表层海水性质的比较,正确的是()
A.甲密度最低B.丁盐度最小C.甲盐度大于丁D.乙密度大于丙
15.磷虾主要分布在约50°S以南的环南极洲海域,其栖息海域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
①大陆冰川融化②暖寒流的交汇③深层海水上升④西风漂流携带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14.D 15.C
【解析】14.甲地纬度高,水温最低,密度最高,A错误;丁地水温最高,盐度最高,B错误;甲地水温低于丁地,所以甲地盐度小于丁地,C错误;乙地水温低于丙地,所以乙地海水密度高于丙地,D正确。故答案选D。
15.依据题意,磷虾主要分布在约50S以南的环南极洲海域,而该海域南部有一股环绕南极大陆的南极环流,其水温很低,它在极地东风影响下向北流去时下沉。而来自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暖流在南下时,遇到这股下沉的寒流,就形成上升流。这股上升流可将深层海水中丰富的营养物质带至表层,使得微生物大量繁殖,成为磷虾摄食和栖息的理想场所,故②③正确;大陆冰川融化速度缓慢,提供的营养物质数量不大,①错;西风漂流为闭合的全球性环流,携带的营养物质少,④错。②③正确,故选C。
2.天气系统剖面图
通过天气系统剖面图,判断天气状况。一是锋面天气系统,二是气压系统。
(1)锋面天气剖面图中判断冷锋、暖锋的方法
①冷锋锋面比暖锋锋面坡度陡。
②冷锋的冷气团移动箭头直指锋面,而暖锋的冷气团箭头在锋面附近形成一个环流。
③冷锋附近风从冷气团吹向暖气团,雨线向冷气团一侧倾斜,而暖锋附近风从暖气团吹向冷气团,雨线向暖气团一侧倾斜,因为冷锋是冷气团推动锋面移向暖气团,而暖锋则相反。
④雨区在锋后的为冷锋,雨区在锋前的为暖锋。
(2)气旋与反气旋
①气旋在垂直方向上,盛行上升气流,气流上升的过程中,冷凝形成降水;
②反气旋在垂直方向上,盛行下降气流,天气晴朗。
发布于:广东省股票市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