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铁:钢轨上的财政困境
国家发改委叫停GDP不足3000亿城市修地铁,烟台、惠州等城市尽管满足其他条件,却依然被拒之门外。这标志着中国地铁狂飙时代的终结,曾经钢铁长龙的轰鸣,如今却在财政的喘息声中逐渐低沉。 究其原因,并非缺乏需求,而是深陷巨额亏损的泥沼之中。全国90%的地铁公司都在亏损,这背后隐藏着城市发展模式的残酷真相。
曾经被视为城市发展引擎的地铁,如今却成为吞噬巨额财政资金的“吞金兽”。 北京地铁2023年亏损241亿元,平均每天亏损6600万元;深圳地铁日均亏损高达9167万元;就连一度被誉为“神话”的武汉地铁,也因地产收入暴跌97%而跌落神坛。 郑州地铁依靠71亿元补贴才勉强填补99.5%的亏损;青岛地铁获得89亿元补贴后,净利润仅剩5900万元,还不够购买一节新车厢。
票价与成本的严重倒挂是导致亏损的主要原因。 北京地铁单张票成本高达10.27元,而乘客实际支付的票价仅为3-7元,每拉一位乘客就亏损7元左右。重庆地铁的每人次运营成本为15.13元,而实际票款收入只有2.2元,相差悬殊。全国地铁平均票价仅能覆盖35%的运营成本,这与纽约地铁单程票价28元人民币,香港高峰期过海40港元人民币的票价形成鲜明对比。 我们享受的“2元坐穿全城”的福利,实则是财政在兜底。
展开剩余72%高昂的建设和运营成本进一步加剧了亏损。 修建一公里地铁的成本高达7-20亿元,上海19号线每公里造价更是高达20.32亿元,相当于两架波音787飞机的价格。 复杂的地下地质条件也增加了建设难度和成本,上海的淤泥层让成本暴涨50%,西安地铁施工中遇到的文物遗址也导致工程延期和成本增加。
巨额债务也压垮了地铁公司的财务状况。北京地铁总负债高达8000亿元,仅利息支出每年就达149亿元;深圳地铁也背负着千亿债务;昆明地铁负债更是超过1000亿元,连利息都难以偿还。
沉重的运营成本进一步加剧了财务压力。北京地铁2.8万名员工的年工资支出高达63.85亿元,占运营成本的48.5%,平均月薪达1.6万元,这与京港地铁(港资合营)人工成本占比仅30%形成鲜明对比,国企“铁饭碗”的体制也成为了财务黑洞。 此外,安检成本也居高不下,北京地铁每年安检支出13.44亿元,足以给每台设备配备3名保安。
运营效率低下也加剧了亏损。早晚高峰地铁拥挤不堪,而平峰期却如同“运椅子专列”,上海16号线临港段日均客流不足1000人,一趟列车的运营成本为2万元,而票款收入却只有2000元。西安部分线路非高峰时段空载率超过70%,绍兴地铁单公里客流强度仅为深圳的六分之一。 免费乘车政策更是雪上加霜,广州地铁3号线32%的乘客持老人卡或学生票,政府需要为每次免费乘车补贴1.3元;兰州地铁每送一位免费乘客就倒贴8.7元。
即使是像北京1号线、上海2号线这样的“黄金线路”,也难以避免亏损。北京1号线日均客流120万,但每年仍亏损60亿元;上海2号线横穿外滩和陆家嘴,年亏损也高达50亿元。 这主要是因为高峰期2分钟的发车间隔需要双倍的列车和司机,设备磨损速度是郊区线路的3倍。
为了缓解财政压力,票价上涨已成为必然趋势。昆明、重庆、广州等城市都已或计划提高地铁票价,但涨价带来的客流下降和收入减少也立竿见影。
节流措施也显得捉襟见肘。佛山地铁提前收车、调暗灯光、拉长发车间隔;合肥地铁因冻雨停运,重庆环线也多次发生故障停运,暴露了地铁建设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管理不足。
商业反哺也未能有效缓解亏损。深圳地铁曾依靠“轨道 物业”模式年赚159亿元,但2024年地产收入暴跌46%至79亿元,投资万科更是巨亏335亿元,吞噬了其过去五年的全部利润。武汉、南京、昆明等城市的地铁商业开发也面临困境。
全球范围内,90%的地铁公司都面临亏损。纽约、伦敦等城市的地铁运营也依赖政府巨额补贴。只有香港地铁成为例外,其非票务收入占62%,商业收入远超运营成本。内地城市正在学习香港地铁的经验,尝试发展地铁商业,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最终,中国地铁的未来,依赖于政府补贴的减少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从福州将控制中心改造成科普基地,到深圳利用光伏发电降低能耗,这些微小的尝试,都在探索摆脱“输血依赖”的路径。然而,巨额债务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依然摆在中国地铁面前,这条钢铁长龙的未来之路,依然充满挑战。
"
发布于:四川省股票市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