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背景】
1、楚国的历史概略
根据《史记·楚世家》,楚的先祖是帝颛顼高阳。高阳是皇帝的孙子。商朝时他们被迫南迁。周文王的时候,楚人的首领鬻熊“押注”文王。成王时封熊绎为“子”爵,姓芈氏,居丹阳。高阳→称→卷章→重黎,重黎被帝喾命名为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让他平叛,“诛之而不尽”,然后帝喾就杀了重黎。帝喾让让重黎的弟弟吴回接替他的位置,“复居火正”,仍称为祝融。吴回的儿子叫陆终,陆终有六个儿子,《史记》上说都是剖腹产(“圻剖而产焉”)。陆终的六儿子,叫季连。季连是楚人的祖先。商朝的时候他们受到打压。周文王的时候,鬻熊做了一次政治赌博——“子事文王”(像儿子一样侍奉文王)。他们赌赢了;但武王没有分封他们。周成王把熊绎封为子爵,姓芈氏,“居丹阳”。周夷王时熊渠立三个儿子为王;“周厉王之时,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东周时,熊通杀掉了侄子而代立,史称“楚武王”。楚武王三次伐随,“季梁谏追楚师”发生在第一次伐随。此后,楚国国君励精图治,到楚成王时逐渐强大,楚庄王达到顶峰,楚灵王问鼎中原,狂妄至极。后来,楚怀王中了张仪的计谋,日渐衰落。楚考烈王时迁都到郢。王负刍六年时,王翦、蒙武破楚,虏楚王负刍,灭楚为郡。2、随国历史概略西周中叶,周昭王、穆王不断向淮夷、于越、荆楚用兵,为巩固对南方疆域的控制,同时也为了夺取战略物资“铜”和保护南征通道,又把一些姬姓兄弟叔侄从山西、陕西移封到淮水上游和汉水中游地带,建立起随、唐、蔡、应、息等数十封国,组成一个庞大的姬姓封国集团,史称“汉阳诸姬”。随国是其中之一。(摘自百度百科)经过2011年和2013年两次发掘,考古工作者在随州叶家山曾国墓地发现了140座曾国墓葬,三位曾侯安葬于此。出土的大量青铜器、漆器、玉器等文物,揭示出曾国是重臣南公封国,扼守重要的南北通道随枣走廊,是周王室分封至江汉地区的重要诸侯国。春秋中晚期之后,随着楚国的扩张,曾国的疆域集中到今随州城区一带。楚墓出土的曾国青铜器、曾侯乙墓中的“楚王熊章镈”都证明此时的曾国已成为楚国的盟国。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曾国即是随国,揭示了曾国从“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的历史转变过程。(摘自央广网https://news.cnr.cn/native/gd/20230713/t20230713_526327708.shtml)图片
图片
(以上两图摘自央广网)3.楚武王三次伐随3.1随枣走廊、金道锡行“随枣走廊”位于大洪山与桐柏山之间,是连接中原南阳盆地与江汉平原的重要通道,因连接随州、枣阳两座城市而得名。两周时期,“随枣走廊”是周王朝南下控制汉江流域、运输铜锡矿料的战略通道,也是楚人东出北进的军事线路。“金道锡行”首见于曾伯桼簠的铭文,是夏、商、周三代国家控制的青铜原料运输体系。 两周时期,铜料、锡料是制造兵器、礼器的重要原料。商周王朝的铜、锡和铅金属原料来源除中原和北方地区之外,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铜绿山、江西瑞昌、安徽铜陵等矿区,经冶炼后通过随枣走廊等路线北运至中原铸造礼器与兵器,运输网络由国家直接掌控。来自长江中下游的铜、锡原料,沿长江、汉水、涢水(府澴河)抵达曾国,再由曾国经随枣走廊、南阳盆地到达洛阳或西安。(据网络资料整理)3.2楚武王三次伐随图片
(图片摘自百度百科,侵删)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晋国曲沃庄伯弑君、郑国“郑伯克段于鄢”、卫国州吁弑君、鲁国公子挥弑君、宋国华父督弑君。这个时候楚国也开始了自己的扩张之路。楚武王建立县制,设立令尹,实施改革,对外积极开拓。楚国想打开局面,就要先控制随枣走廊,可以从这里出兵。桓公六年,楚伐随。楚国大兵压境,“怀璧其罪”,还没开打就进行和平谈判。于是有了“季梁谏追楚师”的精彩故事。随人(姬姓)替楚国向周天子传话,“尊楚”,提升地位。周王室很硬气地回绝了。桓公八年,楚国第二次攻打随国。《左传》说:“使薳章让黄。楚子伐随,军于汉、淮之间。”在桓公八年的夏天,楚王在沈鹿举行了一次会盟。黄国和随国没有去,他们认为去了也没有好下场;但这也给楚国攻打他们的借口。同样,季梁献计,类似曹刿论战,但是随侯采用了少师的意见。结果可想而知,随侯逃跑,少师被俘。十四年后、庄公四年,“周召随侯,数以立楚为王”。随国里外不是人,楚武王第三次伐随。楚武王在征伐的途中死去,在位五十一年,也是高寿了。这次,随国屈服了。【赏析】文章开头点明楚“侵”随。这也是楚武王乃至楚国上下处心积虑的一次行动。其实这次楚国是求随国办事的。楚国在西周时就和王室有过大大小小的几次战争。随着楚国实力的增长,他们想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他们和周王室关系不好,于是找姬姓的随国帮忙。为什么靠“侵”这种方式呢?真实的原因可能只有当年的楚国高层知道了。我觉得有两个可能的原因:一是想告诉周王室“我的实力还是可以的,你们姬姓的侯国不过如此”;二是为打通随枣走廊、为后面的向北、向东扩张做一些准备工作,这次“侵”随只是楚国战略的一环。在行文上,作者用一个“侵”字,点明了楚国仗势欺人,不讲礼制,暗合了楚武王伐随时说的“我蛮夷也,今皆为叛相侵,获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史记》)”《左传》的“侵”比《史记》的“伐”更能体现楚国的(我猜想的)心态。接下来楚国求成,同时“军于瑕”;随国派少师主持和谈。斗伯比分析了楚国的战略失误,然后提出了张随利楚的战略。战术上从利用少师侈开始实施。熊率且比大夫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有季梁在,楚国这次的计谋可能不能得手。斗伯比说“以为后图”。少师果然中计,关键时候季梁站了出来。这就诞生了名传千古的《季梁谏追楚师》。季梁首先一眼识破了楚国的毁军之计,接着提出了只有小国得道、大国淫乱,才可能以小博大。季梁指出道就是忠民信神。然后随侯自我辩护,季梁对答。由随侯和季梁的言语我们可以看出,表面的、形式上的忠信,与本质上的忠信是有出别的。随侯以为单纯的牲牷肥腯、粢盛丰备就可以取信欲神,至于民的事情就没有提。季梁首先指出民是神之主(类似施主之意)。然后季梁指出博硕肥腯不只是国君的牺牲,而是民力普存的,类似的肥腯还有很多,国君的祭品能反映真实的情况;洁粢丰盛不单指祭祀的谷物,而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民和年丰的集中体现;嘉栗旨酒,是君民嘉德同心的体现。最后季梁劝谏随侯养以成民、教以成民,只有老百姓富起来,国家才会强大,才能够做到民和、神信。季梁的劝谏如行云流水、天花乱坠,令人应接不暇(二吴评语),最终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随侯这一次听取了季梁的劝谏,季梁的劝谏取得了成功。本篇的文章结构也备受推崇。文章结构严谨,斗伯比与季梁的意见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只是双方立场不同;熊率且比的话引出了季梁。这种通过记录双方的言行,将事情的全貌完整、有序地记录下来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表达方法,备受评书家、文学奖的推崇。季梁的劝谏,开头点明楚军在玩计谋;紧接着点明主题——忠民、信神,先民而后神,然后用七个“谓”、七个“也”,明确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忠于民、信于神”,顿挫生姿,最后总一笔“馨香”,与前面的“所谓道”遥相呼应。劝谏的最后一句“修政、亲兄弟之国”与斗伯比在开头的分析暗合。“其行文如天花乱落,烂漫迷离,令人应接不暇。细玩其中穿插布置,针线甚密,所以为奇。”(清·林云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股票市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