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在北京街头的自动驾驶汽车正在加速“驶”向全球更多地方。近日,北京自动驾驶企业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相继公布出海的最新消息:前者拿下比利时首张自动驾驶牌照,后者与新加坡最大出租车公司合作部署自动驾驶车辆。在经历了多年布局和测试后,自动驾驶正成为北京科技企业出海的新名片。
从落地到拿牌照仅用一周
比利时鲁汶市中心,一辆没有方向盘的无人驾驶小巴平稳地穿梭在多个交通枢纽之间。定睛一看便能发现,这款小巴与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外接驳市民来往的车是同款。
“从小巴运抵比利时并开展路试筹备工作,到拿下比利时首张联邦级别L4级自动驾驶测试牌照,前后耗时仅一周左右。”文远知行的无人驾驶小巴车、清扫车、乘用车已经在北京测试多年,超大城市丰富的场景助其不断成熟。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北京的自动驾驶政策和落地进展为其国际化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持,尤其是在技术研发、法规合规等方面。
根据许可,文远小巴获准开展公共道路测试,测试环线全长8公里,沿途设置9个站点。完成测试后,该公司在当地的合作伙伴将在今年11月中旬至明年1月底正式开启该线路试运营。这将是比利时首次迎来混合复杂交通环境中商业化运营的自动驾驶车辆。随后,该项目有望投入常态化运营。
截至目前,文远知行成为全球唯一同时拥有7个国家自动驾驶牌照的科技公司,覆盖中国、比利时、法国、阿联酋、沙特、新加坡和美国。“获得多个国家的自动驾驶牌照,可以提升国际化运营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增强全球市场竞争力,为出海战略的落地和拓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上述负责人称。
自研技术破解“水土不服”
另一家北京自动驾驶企业小马智行也传来好消息:正式进入新加坡市场,与新加坡最大出租车公司合作在当地部署自动驾驶车辆和相关服务,补充交通运力,改善当地夜间司机短缺导致的供给不足问题。
自动驾驶技术出海,如何解决“水土不服”的问题?
落地新加坡前不久,小马智行的自动驾驶乘用车刚刚驶上卡塔尔的街头。当地夏季气温常常超过45摄氏度,沙尘暴频发,日照强烈,这对自动驾驶传感器性能、导航精度和车辆冷却系统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小马智行相关负责人透露,由于车辆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可以整合高性能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等传感器,拥有360度全向全场景无盲区感知,再加上可以自清洁的传感器,能有效应对恶劣天气和环境。
数据显示,小马智行在全球自动驾驶测试里程突破5000万公里,全球布局版图已覆盖美国、新加坡、韩国、阿联酋、卡塔尔、卢森堡等。
“亦庄经验”在多地复制
越来越多的自动驾驶汽车跑上国际舞台,恰恰是北京自动驾驶产业崛起的缩影。2020年9月,本市在亦庄建立了全球首个车路云一体化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此后又推出全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为自动驾驶产业发展先行先试。
“目前,示范区已为37家企业、1185台自动驾驶车辆提供测试服务,自动驾驶里程超4000万公里。”北京市自驾办相关负责人说,除了率先实现自动驾驶乘用车无人化、商业化试点及自动驾驶上高速公路外,示范区还逐步建立全面覆盖“事前准入-事中监管-事后分析”的全流程监管体系,为政策“小步快跑、迭代完善”提供安全保障。
比如,对于各方关心的安全上路问题,北京已经探索出一整套审核流程。企业车辆在示范区上路测试前,需要过五关斩六将,相继完成审核与虚拟仿真、封闭场地测试和开放道路测试三方面的技术能力评估,示范区通过意向确定、材料审核、现场审查、专家评审、资质发放等五大环节的13项关键指标进行规范审核和专业指引。
这些开放上路测试、发放牌照的先行之举,为企业在其他城市测试提供了借鉴,相关数据也助力企业出海,为自动驾驶车辆从实验室驶入城市道路“铺平道路”。“示范区已实现3.0阶段建设目标,并迈入4.0阶段,将继续深度践行车路云一体化技术路线应用。”市自驾办相关负责人说。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
股票市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